無論觀眾對它如何抗拒,都影響不了主創團隊對大團圓結局的偏愛分毫。
結局的最后一幕,蘇明玉,在找到走失父親的一番痛哭、和一家幾口視頻拜年的點頭微笑后,終于站在老宅前,看著幼時的自己被母親抱起,心中釋然。
加了濾鏡又調了色的陽光打在明玉身上,將結局的“夢境”感體現得更加明顯。
雖說《都挺好》作為一部話題劇,而非純粹的現實主義作品,非常成功,將大眾情緒的脈絡把握得清楚到位,但結局的“大團圓”轉變著實匆忙。
愛與被愛的能力
自小不被母親寵愛的女主蘇明玉,上頭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大哥,一個小聰明不斷但只用來討好母親的二哥,幾乎分走了她全部的生存資源和注意力。
少年時,明玉也曾為自己不忿:“你嫌棄我是個女孩,你為什么要生我?”得到的卻是母親的怒火:“我們給你吃,給你喝,養你這么大,我們有罪了是不是?”
有罪當然不是,但漠視女兒成長中的正當需求,認為自己把孩子生下來給吃給喝養活大就擁有了對子女的一切支配權,這是控制與自私,絕非愛與恩情。
只可惜,長者的道德優勢讓蘇家父母,合理化一切加諸在女兒身上的不公行為?,F況如此,尋求家庭關系的改變,只能寄望于還在成長期的孩子先主動。
這或許不公平,但至少擁有了推進境遇改善的可能。
好一點,喚起父母將心比心的愛子本能;差一點,也不過是和明玉一樣,從母親的反應中,徹底明白彼此不存在平等對話的可能,放棄溝通,早早與原生家庭在權責上做清晰切割,減少在其中的內耗,積蓄全部力量充實、壯大自己。
至于權責之外缺失的情愛,很遺憾,也得自己去找尋。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相比擁有在社會安身立命的本事,學習并獲得愛與被愛的能力更難。
前者通過個人奮斗基本上還是可以實現,而后者,有時即便鼓足勇氣,無數次嘗試自救,也依然無法擺脫內心深處如影隨形的恐懼與不安。
在某些特定的環境與條件之下,熟悉的痛苦片刻便能將一個別人眼中強悍無比的強者打回幼態,一如當年即對此無能為力的小孩。
已經成為企業高管,現代獨立女性,社會中流砥柱的蘇明玉,還是需要一遍又一遍觀看哥哥蘇明成不甘不愿向自己反省的道歉視頻,來平息心中多年來對他除怨懟憤恨之外,更難以言說的畏懼與驚恐。
就是這個從小理直氣壯擠占明玉資源,真拳實錘欺負她到大,一直覺得她冷血無情變態的二哥明成,在最后一集電視劇的敘事中,在他臨走之際,拿出捏皺皺巴巴的道歉信,目光閃爍,慚愧不已,鄭重其事地反省自己,向明玉道歉。
同樣,自開播以來一集一小作,五集一大作的父親蘇大強,在被明玉劈頭蓋臉一頓指責當場氣暈,又醒來之后,居然也跟轉了性似的,馬上成了體諒兒女,關懷家庭的慈父。
起承轉合猝不及防,看得人目不暇接。好在編劇體諒,生怕觀眾沒能從前四十多集對作爹的不耐煩中快速移情,終于點明了埋藏許久的暗線——蘇大強得了阿爾茲海默癥。
只要你接受這個設定,不管之前有多少對蘇父逃避責任,不作為只“作妖”的不滿。在大強忘記了所有,卻只記得快中考的女兒想要一本習題集,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攢半年的小金庫如愿以償地從書店捧回它,到明玉面前時——
你多半也會和她一樣,聲淚俱下。
但真正的“釋然”絕沒有那么容易。
能真正治愈的,只有愛本身
自從劇集開始,再度現身蘇家、參加母親葬禮的明玉,幾乎是以凌駕于眾人之上的救世主形象出現。
脫離蘇家之后,她通過努力和運氣,實現了社會地位的躍升,也有了解決蘇家麻煩的客觀實力。
社會意義上的獨立,永遠是自我成長的第一步。
重新面對蘇家人,明玉比當年有底氣太多。小說里寫,她覺得自己的敵人“忽然似乎軟化了”。其實不是明成對她的態度改變,而是一模一樣的敵意也已無法傷害今時今日的她分毫。
在此之前,她清晰地感受到仇恨包裹著自己,但她理性地叫停,不能把自己搭進去。
與此同時,在她成長路上,又有幸碰到彌補了父親的缺位,對她賞識有加的老蒙、接近于無私之愛的男友石天東、還有與她相互扶持的知己柳青。
他們給了明玉極為重要的情感支持,讓她除了工作上突飛猛進,感情的缺口也在以另一種方式逐漸彌合。
甚至頭次見面便對她十分喜愛的小咪,也讓明玉真實地感受到,血緣帶來的天然親近感,她也能夠擁有。
能真正治愈因不被愛傷害的,只有愛本身。
曾經以為必須從某些人身上獲得的愛,長大后發現,其實是我們圈定的范圍太小了。
而明玉與蘇家人的和解,首個重大推進,發生在一家人齊心趕走來訛錢的舅舅后,同盟關系使大家看到了彼此親近的可能。共同阻止父親娶保姆,明成為明玉抱打不平,更為兩人僵死的敵對關系注入活力。
劇集的體現不如小說,為明玉對明成的諒解鋪設的情節更具體:非常巧的一次,明玉無意間看到明成在博客里對自己的稱呼:“天使”,這使她動容。
到了結尾,明玉在情感上真正變強了:“她現在有自信正視過去,一分為二地正視她不喜歡的每個人。與蘇家其他人的關系,也別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是姓蘇,怎么能避得開去。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么樣就怎么樣?!?
這份平常心,不是對形勢無奈的妥協,而是在清楚了解自己和現況之上,所做的清醒決定。
當然現實里,類似蘇明玉這樣最終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完美”例子太難得,所謂“放下”更不是只有這樣才算,有時不原諒,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負責。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或許會持續很久。但絕對不至于影響我們每一個決定,那些對的錯的,糊涂又或者清醒的選擇,多半來自我們自己。
孩童時期,我們都需要有人為自己撐起一片天空。而成年后,我們早可以點亮不止自己一個人了。
本文圖片和文字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